聯合新聞網 吳淑玲/台南縣報導
今年升上小二的女童「小華」(化名),父母離婚,去年入學時,因離開疼她的阿嬤,覺得沒安全感,一進教室就嚎啕大哭卅分鐘以上,校方展開長達一年的「搶救任務」,最近終於正常上學。
新市國小校長余孟和指出,「小華」來自父母離異家庭,從小由阿嬤扶養長大,去年開學一周後,拒學嚴重,原學校要求家長帶回,才轉到新市國小。小華最初只要踏進教室就大哭卅分鐘以上,搞得全班無法上課。
王姓導師說,一般新生拒學多半是「啜泣」,過幾天就適應了,「小華」是她遇過抗拒上學最激烈的學生,一哭廿至卅分鐘,哭累了就兩眼呆滯望前方。
「小華」阿嬤曾帶她到大型醫院兒童精神科就醫,醫師認為她從小依賴阿嬤很深,上學離開阿嬤,對新環境覺得沒有安全感,建議「接受特殊教育」,但校長余孟和堅持「零拒絕」,決定以團隊力量來輔導這個特殊個案。
校方結合輔導室、級任導師、社區慈愛媽媽、特教老師等成立搶救小組,並找來「小華」幼稚園老師了解她的狀況。一開始不勉強「小華」進教室,每天到輔導室,由認輔老師、慈愛媽媽排班,一對一陪她畫圖、聊天,多次嘗試軟硬兼施,再將「小華」帶進教室,她還是大哭。
後來由阿嬤每天坐在教室陪讀,但「小華」堅持阿嬤坐在旁邊,從上學陪到放學,拒學持續近一學期,校方一度思考是否讓她延緩入學。
輔導室主任黃明章說,轉捩點是「小華」的離婚媽媽意外出席家長會,隔天起她就願意走進教室。
王老師說,她安排幾個外向的同學,每天負責找「小華」聊天,幫忙補課,並請語言治療師加強她的語言表達,「小華」慢慢地與同學有互動,開學一周了,看她表現正常,心中石頭才放下。
自由時報/王昱婷 新市報導
上學恐慌症有多嚴重?新市國小有位小二女生,小一時,足足哭了三個月,校內有十多位老師都曾輔導過她,在老師與家人的努力下,最後終於讓她克服上學恐慌。
這位現在就讀小二的女生小玉(化名)去年讀小一時,每天一到校就拖住帶她到學校的阿嬤,想回家不想讀書。而且一哭就長達二十分鐘,哭完後整個人精神渙散,完全無法專心上課,連帶也影響班上其他同學。而這種情形延續了三個月之久。
新市國小表示,小玉在幼稚園時就有類似情況,但並不嚴重。上小學之後,先是就讀另一所國小,但哭了一週後,原學校就受不了,希望小玉轉回離家較近的新市國小,轉到新市國小後,狀況沒有改善。學校內包括輔導室、教務處、訓導處、班導師,連隔壁班的導師都加入輔導行列,小玉還是每天哭。
由於小玉哭泣的情形太過嚴重,家人也曾送她到醫院精神科評估,但成醫及奇美的精神科醫生卻有兩派看法,一派醫生認為必須立刻停止上課,好好休息,另一位醫生則認為應該繼續上課,讓小玉習慣這個環境。
而新市國小的老師們也有些認為是否該採取強硬點的態度,逼小玉坐在教室裡上課。不過小玉隔天若看見該位兇她的老師,馬上跑不見人影,這招也不管用。
最後學校請阿嬤及家長到校召開班親會,由於小玉的父母離異,但班親會那天,連久未見面的媽媽也出席。新市國小老師說,班親會隔天,小玉到學校後,在教室前留下兩滴眼淚,但還是勇敢走進教室,之後就逐漸恢復正常,現在也順利升上二年級。
-------------
社會上其實有一部分懂事的人是不關心小孩子
而這些人通常還有個名為「爸爸」或「媽媽」的身分